之所以看這套劇,一半是因為我很喜歡導演陳慧翎,但光是導演還不足以讓我看一部戲
本來只打算上網找找劇情心得就結案,不過太多心得說自己看哭了,於是我就只能如此龜速的跟上了大部隊
這系列劇大量採用年紀小的青少年新演員,父母則相對採用資深演員,擦撞出的火花出乎意料的驚人
雖然也有出戲的地方但整體來說是好看的戲,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是以往台劇比較沒有的概念
媽媽的遙控器
我一直記得我的母親曾經說過,如果孩子有想法能執行當然沒關係,但如果孩子沒有,父母要幫孩子想一條出路。
所以我可以理解,為什麼故事裡的媽媽覺得自己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、要幫孩子做選擇
孩子看到的可能只是眼前,不想寫作業不想考試只想出去玩,卻看不到幾十年後的未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
可是父母看得見,所以父母通常比孩子還焦慮緊張
但是與其替孩子決定,還不如帶孩子去看看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,讓孩子看見自己可能有的未來
然後再來告訴孩子,你的每個選擇都決定你通往什麼樣的未來,所以你想要怎樣的未來現在就要開始選擇
因為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不會想、不知道,替孩子把未來扛在肩上,孩子沒有理解就被壓迫,結果只讓大家都痛苦
貓的孩子
這是離我最遠的故事,卻也是我唯一一個眼角泛紅的故事,很大原因是因為演員的演技非常好。
先不說鍾欣凌,劉修甫是這系列的年輕演員中我認為演技最好的一個,這個角色的反差很大,但是他詮釋得很好
我喜歡這個故事,是因為這個故事有拍出孩子對媽媽的依戀。
母親把婚姻失敗的責任歸咎給他,讓他過得萬分痛苦,但他看到母親被家暴還是難過又不忍,甚至不惜自殘只為了讓母親看他一眼
而母親承受的壓力太大了,丈夫嫌棄漏水、只愛小三、責怪孩子成績不好;妯娌輕視她,把她當傭人,又看不起她的孩子
為了應付這些母親疲於奔命,卻怎麼樣都做不到,於是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,壓迫孩子
這是唯一一個有明確正向結局的故事,雖然我覺得有點假但又因為角色鮮活而希望這些角色能過得好,只能妥協了XD
茉莉的最後一天
我從小數學都是父親親自教的,我一直記得他曾經說過,我是他的孩子所以絕對不能數學不好,因為他自己數學很好
同樣的東西在我的手足身上就不是這麼回事了,因為他在數學課的時候不夠專心所以父親氣到從此不再教他數學
我曾經非常著迷於閱讀小說,也嘗試過自己創作,被發現之後家人把我丟進補習班裡嚴格監控,作品被燒成灰燼
長大之後把創作當成興趣,卻不經意發現我寫出來的角色幾乎都是這些痛苦涵養出來的,有著我當時的影子
雖然我最後沒有變成故事裡面的主角,但我總是覺得在這方面我與這個故事驚人的相似
每個人都有需要與想要兩項清單,我們以為完成了需要清單就能做想要清單裡的事,但其實需要清單永無止境
可是這些需要清單真的是「需要」的嗎?我覺得是很有趣的人生課題
孔雀
這是一個我沒什麼共鳴的故事。
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把媽媽的愛拍得很好,媽媽願意付出極大的代價許下的願望全都跟自己無關
因為對媽媽來說她的孩子就是她的全部,她的一切,是比她自己還重要的存在
這部戲也很漂亮的呈現出環境會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影響,人情世故的壓力真的很不容小覷
有些時候大人對面孩子的問題總是想得很簡單,為什麼不拒絕為什麼不反駁為什麼要理會
可是大人自己的世界明明也充滿很多不容反駁不能拒絕的時刻,卻只會說小孩不懂啦
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一隻孔雀,只是當我們都有著羽毛的時候,就看不出來誰是人類了
必須過動
我很喜歡這個故事裡媽媽的角色與演技,我們都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無條件,但為什麼呢?
愛從來都不是無條件的,否則為什麼我們在找人生伴侶的時候有條件,又為什麼覺得天下有不是的父母
因為我們對做父母、做情人,都是有條件的,唯獨父母愛孩子好像就應該是無條件的…
所以我對無條件的愛嗤之以鼻。
這個故事給我很多既視感,也覺得把這個故事放在最後一篇很有趣。
除了母職之外,分數決定職業與居所、天賦發展都是異端邪說這件事,跟我們現在的社會有什麼不同嗎?
寫這一篇很難。
我總是試圖針對劇情客觀的寫,可是又總是忍不住想要套進自己的經驗去看,所以寫得很慢又很少
而且既沒做到客觀,也沒辦法套經驗進每個故事,結果就變成了這樣的四不像
但至少我把我想寫的東西都寫了,這樣應該就可以了吧